一文读懂{金海岸平台}的核心要点!一片精致的小饼干,售价是30元;一瓶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水,张口就卖98元;一款用于保健身体的营养品,居然要价9800元;这还不算,如果你想买虫草、海参或产自武夷山的金骏眉茶叶,可能就得花费数万元之多了……(7月24日,《山西晚报》)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天价食品”与日常生活没有牵涉性和关联性,听到市场上竟有如此高价位的食品,有种天方夜谭的感觉。钱袋子支配着生活,既然消费得起如此“贵族”食品,想必钱袋子定是充盈至极,跻身富人行列的非凡人。
但是,经过调查,记者发现大多数购买“天价食品”的消费者并非个人消费,而是将商品进行了“二次转让”,购买者只是一个临时“中转站”。确切的说,大部分消费者看重的只是商品的价位,而对于商品的实际效用,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毕竟,礼送出去了,价格上的心理预期达到了,收礼方认可了,管它具有何种功能效用。
当然,即使“天价食品”经过“二次转让”送到他人手中,也不一定就在“二次转让”后消费掉,“三次转让”、“四次转让”恐怕也难免,甚至最后又流转到商家手中。“天价食品”,与其说消费的是效用,不如说消费的是价格,而这种消费模式也滋生了腐败的地下土壤。
就像前不久媒体关注 “天价烟”流向的报道,其本质内涵与“天价食品”具有异曲同工之处,真正的消费“标的”可能并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变现后的金钱。商家对“天价商品”出售与收购并存的营销策略,让其变现成为可能,而商家也在商品的“迂回式”流通中,获利颇丰。
“天价食品”与“舌尖上的腐败”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正是因其具有流通渠道,商品才受到购买者与馈赠者的喜爱,价格水涨船高也在所难免。也许商品的实际价值与表现出的价位并不成正比,但是只要有市场、有买家,即使“物不所值”的商品也可能成为令很多人趋之若鹜的“偶像”。
说到底,商品的价格定位只要未超出物价部门的容忍度,任何人无权干涉,更无权说三道四。但是,其背后是否会滋生“舌尖上的腐败”,恐怕就已经超出了市场交易的范畴。根治腐败,不仅靠严厉的监督和制裁,更要靠公众广泛的参与和融合。仔细想想,远离“天价食品”未尝不是一剂防腐“小偏方”,即使无法根除腐败,却也具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