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菲云娱乐~主页说起传统美食,就不得不讲中式的这些美味糕点。我国糕点种类名目繁多,花样各异,名称复杂。中式糕点大致分为:馅饼类(京八件、自来红、自来白、月饼、龙凤饼等);酥点类(桃酥、薄脆等);炸点类(麻花、排叉、馓子、萨琪玛、蜜三刀等);粉糕类(桃片、麻糕、绿豆糕等);糕团类(重阳糕、松糕等)。
北方的糕点当以北京、天津最有名。例如传统糕点——桃酥,松脆可口,酥香扑鼻,尤其受到孩子们和老人家的喜爱。
记忆里,在农村逢年过节,大家都要走亲访友,在扁担里放上一包桃酥,当作礼品。走到第一家,将桃酥送给亲戚,亲戚则会反赠一包包装颜色不同的桃酥。你就要再拿着这包桃酥继续走亲戚,直到走完所有的亲戚,还是剩下的一包桃酥,然后再用作亲戚来探望时的回赠,一直持续到节日过去。
因为放的时间长了,包桃酥的黄纸上会反出油光,特别馋人。当节日过去,桃酥也碎了,这时才能打开吃了,或者用作招待客人的点心。那时候的孩子,能吃上一口桃酥就非常满足了。
“桃”字在古代有辟邪的含义,比如‘桃木剑’、‘桃符’等。据不完全记载,在陶瓷盛行的唐元时期,景德镇周边县市乐平、贵溪、鹰潭等地农民纷纷前往做陶工,由于当时工作繁忙,当时有一位农民将自家带来的面粉搅拌后直接放在窑炉表面烘培,由于其常年咳嗽,平日常有食桃仁止咳习惯,故在烘培时候会加入桃仁碎末。其他瓷工见此法做的干粮便于日常保存和长途运送瓷器时候食用,便纷纷仿效,因并取名“桃酥;由于桃仁味略苦,之后将加入桃仁习惯去除,于是便在其中加入鸡蛋、糖、盐等各种口味,此做法便迅速在陶工中传播开了,之后成江西鄱阳湖一带百姓常逢年过节招待来客糕点。乡间对于桃酥之名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因当时是陶工烘培出来的酥饼故名“陶酥”由于后面经世人口传谐音成了“桃酥”。
明嘉靖年间,江西出了两位首辅,夏言和严嵩,一忠一奸,分宜籍人夏言提拔的,却被严嵩陷害致身首异地,夏言属后裔有一部分逃到上清挂洲村,一部分人在今龙头山下,把宫廷做桃酥为技术传了下来,在靠近北极阁地方,开设了码头埠做起了果子生意,专卖“宫廷桃酥”。建国初期逢年过节走亲访友,送上一包桃酥,一斤为一包,圆扁扁的一块块桃酥被包成长方形,一根筷子长,半根宽,四角成棱形,上窄下宽,包时很讲究,里外三层,里层为晒干的荷叶,第二层为厚草纸,再用黄纸或白纸缚外,上面贴张印花,像是当今的商标,又酥又甜的桃酥馨香诱人,那种滋味实在是任何文字都描述不出!
桃酥的主要成分是面粉、鸡蛋、植物油、花生油、芝麻等,制作桃酥时面团不宜太干,不要为了追求健康就大量减少油类,会导致成品干硬不酥脆,面团也不要揉的太瓷实。传统桃酥在制作中需要使用臭粉,它作为膨松剂可以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气体,使桃酥的表面出现裂纹。
面团用模具压好后,倒出就成了一个一个的小饼,送进大大的烤炉。出炉后的桃酥美味都融化进内部,烤制成金黄色,隔着老远就闻到浓郁的饼香,稍微用力掰开桃酥,就能感受到那股酥韧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