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大摩平台-「全球认证注册」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总书记指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作出了关键性贡献。事实上,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努力方向,相关政策意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也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点举措和工作思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充分领会和把握党中央的战略精神,巩固脱贫成果,用“三牛精神”破解乡村振兴中的矛盾和难题,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要发扬老黄牛精神,正确处理“快与慢”的关系,破解乡村振兴中的“隐功”与“显绩”的矛盾和难题。中央明确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短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进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明显处于滞后位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是历史的要求、时代的呼唤、形势的需要。
同时必须清楚认识到,乡村振兴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历史进程。解决历史性难题,必须有历史的耐心。在思想上必须有持久战的准备,在行动上必须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要把握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轻重缓急,克服一切消极等待和急躁冒进情绪,丢弃“骐骥一跃”式幻想,用老黄牛的韧劲,一步一个脚印推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要发扬孺子牛精神,正确处理“远与近”的关系,破解乡村振兴中各种利益冲突和难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次乡村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势必引发乡村各种关系的调整和利益变化。这些关系和变化往往呈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性质。要理顺这些关系和利益。就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无怨无悔的孺子牛精神和奉献意识。
土地,作为农民的第一生产资料,是农村工作的重要对象和重要战略资源。调整好人地关系,历来是我们做好农村工作的关键环节和主要抓手。人地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经营的质量效益。要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以为民造福不怕麻烦的服务精神和慢工出细活的扎实作风,勇于探索,构建新形势下和谐的人地关系,盘活用好直接资源要素。
此外,在维护好群众利益上要锤炼任劳任怨的坚忍品格。由于社会关系往往与利益息息相关,所以如何保护和发展农民根本利益就成为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同时考验着干部的觉悟与品格。在处理农民群众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问题上,需要孺子牛式的坚韧不拔、任劳任怨精神。比如,乡村振兴中乡村建设行动,势必引起乡村格局变化,农民也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既要维护农民眼前利益,还要发展他们的长远利益。
要发扬拓荒牛精神,正确处理“新与旧”的关系,破解乡村振兴中创新发展与因循守旧的矛盾和难题。改革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一招,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宝。一方面,在顶层设计上要保持政策连续性,同时不断改革创新。乡村振兴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对于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要保持其连续性。乡村振兴又是创新发展的过程,这种创新离不开面对困难一往无前的拓荒牛精神。只有在制度和实践层面勇于改革、勇于创新,才能推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总体来看,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在制度层面稳住基本盘,更要敢为天下先。要用改革的精神解决振兴中的一切制度性障碍,破除一切阻碍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因素,建立一个稳定、完善、系统、开放、活力的制度体系,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构建一个与全面建设现代化相适应的全新政策框架。在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异常复杂环境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乡村的事情,其承担的任务更加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需要树立全局性战略思维和宏观视野,以改革精神建立一套衔接前后、连接城乡、和谐工农、创新发展的政策框架。不断强化适应乡村发展需要的制度自我完善功能。培育以问题为导向、以发展为目标、以创新为动力的制度发育新机制,以改革的系统性破除阻碍乡村发展的结构性问题。通过不断实现自我完善,以更大勇气和更加科学的精神,不断提高制度性改革系统作用和整体效能。
在实践层面,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农业文明优良传统,也要有不走寻常路的气魄。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民的实践创新,纵观中华农业发展史,是一部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提高的历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尤其需要弘扬传承这种优秀基因和优良传统。要在制度层面奠定推动创新的坚实基础,在政策层面给予创新以更多倾斜,在措施层面给予创新以更多优惠。培育发现更多乡村振兴创新主体,带动形成全社会尊重创新、崇尚创新、勇于创新的生动局面。(周其森)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