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火星娱乐平台、首页随着市场竞争多元化发展,要想良性扩大规模,除了技术之外,在考量经济因素和消费者认知迭代的基础上,也要探索新的经营之道,止步不前,容易被后浪掀翻。
国内烘焙市场的发展风起云涌,竞争也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本入驻变得复杂并趋于白热化。我们在近年眼看着很多老牌加速陨落,也看到了很多新兴势力和老牌经蛰伏后的崛起。
即便如此,当联商网推出《2022年度中国烘焙连锁品牌TOP30》时,还是刷新了一波我们对市场变化的认知。这份榜单中,巴黎贝甜以 293 家门店位列第四梯队(四个梯队分别是 1000 家以上、500-1000 家、300-500 家、100-300 家),排名 21。
早在 2019 年 3 月时,巴黎贝甜(Paris Baguette)就在中国开出了第三百家门店,怎么经过三年之后,门店数量反而更少了?要知道,巴黎贝甜可是最早一批前店后厂、现场制作等模式的先行者之一,也是最早将冷冻面团作为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的领跑者。有实力的老牌,落地中国缘何发展至此,带着这样的好奇,我们分为以下三部分展开今天的内容:
虽然名字中有 Paris,但巴黎贝甜是韩国品牌,隶属于韩国的 SPC 集团。其创始人许英寅的父亲许昌成在 1945 年开始经营一家小型面包房——三立食品,并在 1948 年将门店拓至首尔,尔后在1963 年开设面包工厂,开始量产面包。转年推出的预包装奶油面包深受欢迎,打响了知名度。
许英寅自 1983 年从 AIB(美国烘焙学院)毕业,接手了三立(已发展为大型食品公司)的一个子品牌。1986 年,许英寅推出 Paris Croissant,两年后 Paris Baguette 惊艳亮相。后因集团扩张失败,许英寅接手整个三立食品,于 2004 年创建 SPC 集团。
成立伊始,巴黎贝甜就开启了传奇之路,自 1988 年创立就开放了特许经营业务(加盟),至 1992 年已经在韩国面包门店品牌位列第五。随着加盟店的增加、缜密的营销策略和大胆投资,1997 年,巴黎贝甜已经成为韩国烘焙行业第一品牌,市场份额占比超 60%。如今,巴黎贝甜在韩国有超 3600 家门店。
巴黎贝甜的成功归功于冷冻面团,在 1980 年代,韩国的面包市场还主要是以超市和一般面包房的红豆面包、奶油面包等形态为主,巴黎贝甜不仅开始了法式面包的生产,还是韩国第一个在门店中使用冷冻面团的品牌。
在韩国,巴黎贝甜的冷冻面团主要分为成型冷冻和预烘烤产品。成型冷冻是冷冻面团到店后进行发酵然后烘焙;相比之下,预烘烤更简单,是将烘烤了一半的面包进行急速冷冻,到店后再次复烤即可。冷冻面团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门店的标准化,并节约了设备和劳动成本,让门店的可复制性极强。
巴黎贝甜在韩国有4 个工厂,16 个仓库,为三千多家门店提供冷冻面团,并可保证每天至少送货两次。便捷的物流交付,提高了产品的新鲜度,也让出品非常稳定。据悉,巴黎贝甜的产品,70% 来自冷冻面团,30% 来自工厂成品,用以保留部分低价产品。
2000 年后,巴黎贝甜又将产品扩展到了咖啡简餐领域。因为门店众多,也有咖啡产品,被誉为“韩国星巴克”。根据内部相关人士透露,咖啡占据巴黎贝甜业务的 20%-25%,并在疫情期间,表现相较于星巴克强劲。
巴黎贝甜在事业鼎盛时期,就开始瞄准中国庞大的烘焙市场,也是最早一批进入中国烘焙市场的国外烘焙连锁品牌之一。
自 2004 年在上海开出中国首店后,又于 2005 年在洛杉矶开设了美国首店。前期,巴黎贝甜的海外拓店是主动为之。随着韩国本土政策的收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后期海外扩张,也是形势使然。
2012 年,公平贸易委员会宣布了其特许经营权“示范贸易标准”,2013 年,韩国企业合作委员会将面包店选为“适合中小企业的行业”,旨在复兴城镇面包房,规定加盟新店仅限于现有门店的 2%,距离附近的中小型面包房 500 米之外。且五年内禁止加盟店内部重装修,之后 20%-40% 的装新费用要由总公司承担。这直接限制了以巴黎贝甜为首的连锁品牌店扩张,不得不转向海外发展。
此外,在韩国本土便利店的崛起以及销售自有品牌面包,对面包房产生了直接的冲击。韩国三大便利店 CU、GS25、711 门店数量均在 1W-1.5W 家。以 CU 为例,品牌住宅区附近的便利门店面包销售额同比增长 23.%,超过市场整体门店面包销售额增幅(10.2%)。GS retail 推出的 BREADIQUE 面包上市仅 100 天,累计销量就突破了 510W 个。
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巴黎贝甜的加盟问题也日益凸显,比如随着原料的上涨,去年巴黎贝甜在韩国建议各门店上调销售价格,针对韩国的 96 种(占产品比重为 14.4%)产品平均上涨 5.6%。但因为最终价格由各门店自行决定,因此在韩国出现了相邻门店同款产品价格不同的情况,受到了消费者的谴责,影响了品牌形象。
综合形势,海外拓店成了品牌扩张的必然选择。目前,巴黎贝甜在 7 个国家经营着 400 多家门店,在美国和中国的加盟比例约在 70% 和 80%。
随着对韩国食品的兴趣上升以及 Netflix 的《鱿鱼游戏》的余热,目前巴黎贝甜在美国的发展处于上升期。据报道,2021 年巴黎贝甜在美国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了 44%。销售额占比 37% 来自蛋糕,18% 来自面包,18% 来自糕点,28% 来自沙拉和三明治,还有 9% 来自饮品。
目前,巴黎贝甜计划在 2030 年将其在美国的门店从现有的 96 家扩大到 1000 家。自 2020 年 6 月在加拿大开设门店以来,目标 2030 年门店规模至少达到 100家。
在东南亚,巴黎贝甜则以新加坡为中心,逐步拓宽市场。只不过规模都还远低于在中国。
巴黎贝甜自 2004 年在上海开设首家门店以来,一直在积极拓展业务。前期发展比较稳健,前面几年保持着直营模式,并通过在上海和北京的两大中央工厂来支持门店产品需求。
到 2010 年,巴黎贝甜在中国开始调整策略,以加盟为主,直营为辅,正如上面提到的,目前加盟占比 70%。
最初北京单店单日营业额只有 5000 元,经过发展在 2013 年已达到 2 万元。顾客比例也由 8:2,80% 是外国人,转变为以中国消费者为主。
虽然巴黎贝甜在韩国是大众面包,但在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却是主打高端市场。从一些报告或报道中披露的信息来看,全部面向中高端消费者。
据介绍,巴黎贝甜进入中国的核心竞争力曾被总结为:菜单开发能力、烘焙技巧和客户服务。巴黎贝甜在韩国设立有创新实验室,每月开发 500 多款新品,最终只有精挑细选的 10% 被引入店内销售。落地中国,同样保持着产品多样化优势。
早在 1990s 中期,巴黎贝甜的员工就被派来中国,研究并分析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与口味,为进入市场做准备。比如发现中国人口味重,喜欢在面包上加入肠类、蒜蓉、肉松、蓝莓等,针对中国人的习惯,研发中心扩大面包种类,开发了很多调理面包吸引中国消费者目光。至今,加入肉松和香肠类的面包仍在排名榜上非常靠前。
在 2010s 左右,门店基本保持在 80% 是和韩国销售同样的产品,20% 来自进入中国后的本土化产品。随着开放加盟,至今两类产品的比例,暂未看到数据。
在过去,巴黎贝甜相比其他品牌,胜在产品多,提供给消费者丰富的选择。这也得益于其冷冻面团供货体系。正如前面提到的,基于冷冻面团的标准化,大大提高了出品效率,并保证每日店内数波面包新鲜出炉,依然可以游刃有余。
2019 年巴黎贝甜又在天津新建了冷冻面团工厂并已于今年投产,总投资 6000 万元,占地 4 万平方米,包含起酥和甜面包两条生产线 种冷冻面团,每小时产能达 1 万个。
随着新工厂的投产,巴黎贝甜可以摆脱依赖韩国或上 海工厂冷冻面团的情况,向除上海以外的全国 200 多家门店供给冷冻面团。并计划追加投资,扩建符合出口需求的冷冻面团生产线,陆续向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出口。
即便此前有诸多优势,巴黎贝甜在中国的发展从门店数量上看目前处于「停滞阶段」,这在文章开头我们有提及。
落地中国的困境,也是多方面的。比如监管不力,出现过食品安全事故等事件。也同韩国市场环境一样,面临着来自便利店面包的价格冲击。离家近的便利店推出性价比更高的面包,定价多在 15 元之内,还有很多的 10 元内产品可选,消费者专门跑远去面包店消费的比例自然也会有所降低。
即便专门外出,以喜茶、奈雪的茶为代表的“新茶饮+软欧包”的组合兴起,也冲击了门店数量不占优势的面包连锁品牌。据了解,奈雪的茶软欧包品类销售额一度占比超 30%。
此外,落地中国的人工成本也是一项考验。人员流动率高,加盟店又需要多名员工经营。在中国,通常面包师只做面包,西点线只做蛋糕和甜点等,而在韩国,基本都是一名员工同时可以做几个产线的工作。再加上快速上涨的人工成本也为加盟店带来了不利影响。
在这样更加多元和白热化的市场厮杀下,巴黎贝甜虽然依据核心冷冻面团得以保住市场地位,但若没有新的经营策略和开拓更多高粘性、忠诚度的产品,销售额和门店增长将受到重重阻力,也就很难避免加盟店维系不下去继而倒闭的命运。
巴黎贝甜不是法国品牌,背后韩国财阀集团剑指2万家店和千亿帝国-FoodBud食品资本局
我们的新时代·天津这十年丨小面团即将“漂洋过海”!艾丝碧西新项目正式投产!-天津西青